干福熹院士来我校作硅酸盐质文物的科技考古学术报告

作者:2011/01/20 10:28

  4月22日晚,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干福熹院士在东区师生活动中心学术报告厅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应用高技术研究硅酸盐质文物”的精彩报告。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研究员顾冬红、安徽省考古所相关人员参加了报告会。

  

  

  干福熹院士在报告中首先介绍了我国目前硅酸盐文物的研究现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干院士的研究小组通过多种科技手段对400多件古玻璃和500多件古玉器进行了无损分析,旨在建立无损分析方法的研究体系,对有损和无损分析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并建立一个相关数据库。

  

 

  

  干福熹院士通过大量丰富精美的古玻璃、古玉器图片,向大家展现出一个神奇的文物世界,让大家了解到古玻璃和古玉器的材质、产源和加工技术,以及它们在中外文化和技术交流史上的重要意义。通过科技分析,干院士认为,在我国古代除了存在一条“丝绸之路”外,还可能存在一条“玻璃或玉器之路”。

  干福熹院士的报告受到全场听众的热烈欢迎,激起了众多师生对古代文物科技考古研究的热情。我校师生及安徽省考古所的研究人员当场踊跃提问,干福熹院士一一作了详细解答。

  报告会之前,干福熹院士一行在主持人金正耀教授的陪同下,考察了我校“985”科技平台——教育部国家科技史与科技文明基地所属科技考古实验室,并就实验室建设和科研方向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

  

 

  

  干福熹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光学和材料科学专家,曾任上海光机所所长、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近年来,干福熹院士主要从事硅酸盐质文物(古玻璃、古玉器)的科学研究,他是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同时也是我国提出通过高科技手段对文物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硅酸盐文物包括陶瓷、玻璃、玉器等文物,是我国古代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这些古代材料的研究已经列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同时也是国家重大专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内容。

  (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我们

办公室电话:0551-6360603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