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洋窑作为宋元时期福建境内重要的建窑系外销窑场,其黑釉产品产量大、流通范围广、关注度高。本研究共选择了茶洋窑 31 件黑釉器物样品及 5种粘土原料进行了化学成分、物相结构和烧成温度的分析,对其窑业技术得到了一些初步认识。
(一)当地制瓷粘土矿藏丰富、种类多样,可适应多种不同瓷器的生产需求。
(二)黑釉瓷胎体原料并非筛选细致、制备精细。当时窑工在烧制黑釉产品时可能有意的选择了当地颜色较深、含铁量高的瓷土制胎。釉层制备时可能选择了草木灰、高铁的釉石或紫金土等。
(三)茶洋窑、建窑、吉州窑胎体在主量元素上拥有各自的特点,地域特征明显。在釉层含量上,福建省境内的茶洋窑和建窑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相对于江西境内的吉州窑表现出相对较低的 SiO2、K2O 和较高的 Al2O3 含量。
(四)窑业生产活动中多种因素导致了较多生烧产品的产生 :首先,当地制瓷粘土整体助溶剂含量较低,并且当时窑工在制瓷过程中选择的部分原料 Al2O3/SiO2 较高,这些因素导致了本地瓷器生产可能需要更高的窑温 ;其次,生产活动中本身窑温的不足或产品装烧位置的不同也会造成部分产品出现生烧的现象。